网站首页    English    OA系统    书记信箱    院长信箱    
    Site Logo
Site Logo
学院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院新闻 >> 正文

建筑与艺术学院第二十二届"博艺筑梦"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

发布时间:2025-04-30    作者:刘永昌    来源:     浏览次数:


2025年4月25日下午,建筑与艺术学院第二十二届"博艺筑梦"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艺术楼310举办。学院学工办主任巫建辉老师、研究生辅导员贺琳茹、学院各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代表出席参与了此次论坛。本次论坛以“AI浪潮下的设计与艺术创新”为主题,旨在汇聚不同专业的智慧,引导师生把握技术变革机遇,探索专业领域创新路径,同时交流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,通过多维度的学术交流,推动AI技术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。

贺琳茹老师在致辞中讲道,人工智能正推动学科逻辑与思维方式的深度转型,技术应服务于人文价值的创造与传承,我们青年研究生更要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,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中探寻创新发展路径。

建筑24级博士研究生孙皓尊聚焦深度学习与城市建筑研究,提出基于武汉街景影像构建22类建筑风格分类体系,通过Faster-RCNN模型实现83.1%的识别精度。重点展示单像建筑匹配技术与空间感知量化模型,系统揭示建筑风格与城市空间的耦合规律,突破传统评价主观性局限,为城市更新提供数据化决策支持。

建筑23级博士研究生吴佳德系统梳理了AI在建筑与遗产保护中的应用,涵盖卫星影像分类、街景感知评分及古建残损识别技术,其中故宫城墙盐析损伤检测模型精度达mAP0.95。结合新加坡组屋气候适应性优化案例,论证AI在生成式设计中的潜力,如ArchGANs系统实现建筑立面智能着色,推动遗产保护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。

视传24级博士研究生刘烨萌以“美学自救”回应AI对艺术的解构危机,批判技术导致创作权泛化与情感契约剥离。提出通过回归身体实践(如现场创作的温度感知)、重塑艺术伦理(抵抗算法控制),重构人机边界,强调短期需坚守人类审美决策权,长期探索“智能体美学”与人类精神的共生范式。

书法23级硕士研究生文茂林对比了传统书法与AI技术路径,指出AI书法存在风格同质化、文化内涵空洞等局限。主张构建“人主AI辅”协作模式,以古籍修复和文创生成为例,倡导人类定义美学标准、AI承担技术执行,守护书法“知行合一”的哲学内核,并以王冬龄实验性创作印证人机平衡的可能性。

舞蹈23级硕士研究生刘雨歌探讨非遗舞蹈数字化传承路径,提出通过VR复原、虚拟人教学等技术突破口传身授局限。以湖南苗族鼓舞为例,展示中南大学利用“伽瑶”虚拟人教授长鼓舞,并开发健身操课程推动非遗大众化,强调数字化手段在增强文化认同、拓宽学术研究维度的双重价值。

舞蹈23级硕士研究生赵丹妮解析AI赋能舞蹈教育的三大革新:基于关节检测的精准纠错、元宇宙NFT成长档案构建,以及智能编创系统降低创作门槛。提出技术需“隐形化”以回归艺术本体,警惕算法驯化肢体表达,坚守“汗水浸透的舞蹈鞋”所承载的人文训练本质,为技术时代艺术教育提供辩证思考。

自由交流环节引发思想激荡,线上线下师生围绕数据伦理、技术异化、学科边界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。针对AI生成方案的文化敏感性、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原真性、艺术教育中的人机关系等热点问题,分享嘉宾与听众进行了多维度对话,现场学术氛围热烈。

本次论坛通过跨学科对话展现了智能技术赋能专业创新的多维图景,既揭示了AI在参数化设计、遗产保护、艺术创作等领域的技术突破,也深入探讨了技术应用中的人文价值坚守。作为建筑与艺术学科在智能化时代的重要学术实践,论坛成功搭建了产学研融合的思想平台,为探索人机协同的创新范式、构建科技与人文的共生生态提供了重要启示。与会师生纷纷表示,将持续深化AI技术的研究与应用,在守护学科本真性的同时,以创新思维迎接智能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。


一审:贺琳茹 二审:巫建辉 三审:陈乐凯





^